English 患者版
科室动态

梅花香自苦寒来

——记第十三届河北省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杨燚

26岁发表***篇SCI论文,28岁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、河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,32岁入选河北省“三三三人才工程”第三层次,34岁获“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”称号,主持承担国家及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。今年,35岁的她又被评为“第十三届河北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”。

对于这些,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博士、硕士生导师、副主任医师、副教授杨燚谦虚地将其归于“自己的运气好,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导师”,而在她的导师——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博士生导师张祥建教授看来,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杨燚艰辛的付出和追求卓越的执着。

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再累也不觉得辛苦

2005年,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,23岁的杨燚怀着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探究的巨大兴趣,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张祥建导师的硕士研究生,从此开启了投入医学研究的旅程。

完成学位实验研究课题是硕士研究生的主要任务。对于从未搞过科研的杨燚来说,如何选题、构思、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等等,都是一头雾水,一切都从零开始。“先是选题。导师只给指定了缺血性脑血管病这一大的研究方向,而具体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则需要自己去找。”杨燚说,为了找到选题,她每天都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,熟悉研究方向的相关知识,掌握***新研究状况,从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。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,开动自己的脑筋,不停地思考,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。遇到不懂或者产生疑问的问题,就继续查阅文献。若查阅文献仍没有解决,这可能就是自己的选题。这样的过程持续半年后,终于确定“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脑损伤的机制”为研究课题。

确定选题后进入动物实验阶段,实验室就成了杨燚的家,从早晨8点到晚上9点,甚至十一二点,除了吃饭,她几乎一整天都泡在实验室,完全没有娱乐和休闲的时间。从***初抓小鼠、大鼠手都哆嗦,到敢在它们身上动刀子做手术,从做一个小手术需要1个多小时,到***后熟练到只需要5~10分钟就完成手术,并且术后鼠的成活率大大提高,杨燚经过了无数次的历练,手也被咬伤过好几次。

  “那时候年轻气盛,精力充沛,干劲十足,每天都干得热火朝天。”杨燚说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从来不觉苦和累。就这样,不到2年的时间,杨燚终于完成了实验研究课题。期间,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刻苦努力精神给导师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再难的事情,努力坚持终能成功

在导师张祥建的眼里,杨燚是个积极向上、追求卓越的人,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尽力做到***好。

2008年,完成学位实验研究课题撰写毕业论文时,张祥建鼓励杨燚,不但要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,还要译成英文,争取发一篇SCI论文。对从没有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的杨燚来说,在短短3个月时间要同时写出中文、英文两篇论文,简直是天方夜谭,何况当时学校对硕士生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,只需通过论文答辩即可。但杨燚是个不服输的人,仅仅完成毕业论文不是她的风格,她追求的是“***好”。于是,杨燚知难不退,迎难而上,没日没夜、废寝忘食地投入到论文写作中去,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,吃饭、走路时,满脑子想的也是论文。

***次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不容易,而译成英文给国外杂志投稿就难上加难。从一开始生硬地翻译,到注意措辞语法,给文章润色、按杂志要求调整格式,杨燚先后修改了十几遍,投了五六家杂志。每一次被退稿,对杨燚都是一次打击,让她心情特别失落。而导师总是不断地开导她,鼓励她。

  投稿、被退稿、修改、再投稿……杨燚坚韧不拔的努力终有结果,美国一家杂志接受了她的论文。“毕业前能发表一篇SCI论文,真的是太高兴了,3年努力终有回报。”回忆当时那段难熬的日子,杨燚深有感触地说,再难的事情,只要坚持下去,终会成功。

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?格拉德威尔说过一句话:“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。”这话用在杨燚身上,再合适不过了。

  

因为在硕士阶段的突出表现,杨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,顺利留在了河北医大二院,并被纳入张祥建的科研团队。2011年,她又考取了张祥建导师的博士研究生,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攀登。

能力得到认可,科研路上勇挑重担

  勤奋好学是杨燚留给导师***深的印象。张祥建说,读博期间,杨燚每天处理完临床上的事情就一头扎进实验室拼命地工作,常常累得站不起来。回家吃完饭后在沙发上稍躺一会儿,就又开始看书学习。

凭借勤奋努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,杨燚从读硕士研究生至今,先后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,其中***作者SCI论文3篇;获发明专利2项。2010年,杨燚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的《脑梗死后脑损伤机制的系列研究与临床应用》先后获得河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、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;2013年,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的《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》获河北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项。

  张祥建说,在神经内科领域,脑血管病人人会治,可人人都治不好,想出成果非常难。杨燚这么年轻的人,能走到今天这一步,确实不简单。

  在河北医大二院北院区神经内科病区的墙壁上,悬挂着一块块牌匾: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、河北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、河北省血管稳态重点实验室、中国中医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毒损脑络学组组长单位……张祥建说,这一块块牌匾的得来,许多都有杨燚的功劳。在他强大的脑血管病科研团队中,人才济济,精英荟萃。正是有了许多像杨燚这样训练有素、非常优秀的科研人才,团队才能不断取得一个个科研成果,获得一项项荣誉。

目前,杨燚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(脑缺血后Apelin/APJ信号系统对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)、主持承担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、主持承担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点科技研究计划1项、主持承担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青年科技课题1项。杨燚说,这一切是我国学术界对她科研工作的积极肯定,是对她科研能力的认可,更是一份巨大的鼓励,一个崭新的起点,激励着她在科研的道路上勇攀高峰,去冲击更多的难题,做一名甘于奉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。

点击量:2673
版权所有 @ 2012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  冀ICP备13012181-2号  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51 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15号  邮编:050000  总机:0311-66002999  邮箱:pub@hb2h.com
技术支持:天津市方卫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